突然大涨价!“救命神药”1粒卖到近1200元,原材料价格是黄金的3倍

时间:2024-06-15 03:21:31 来源:宁波市预约品茶


作 者丨季媛媛 实习生李佳英

编 辑丨张伟贤

近日,救命神药被坊间视为“救命神药”的大涨安宫牛黄丸又传来了提价的消息。

根据同仁堂国药官网显示,价粒近元金港版一粒装安宫牛黄丸价格为1280港元(折合人民币约1189元),原材6粒装安宫牛黄丸价格为7680港元(折合人民币约7133元),格黄每粒规格为3克。救命神药


图源:北京同仁堂国药有限公司官网

此前港版北京同仁堂安宫牛黄丸一粒价格为1060港元(折合人民币约985元),大涨此次涨价幅度超过20%。价粒近元金

安宫牛黄丸内地售价是原材否会同步受到影响?对此,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电商平台上调查发现,格黄同仁堂安宫牛黄丸的救命神药售价因地区和卖家优惠情况而异,但整体价格稳定在一定区间。大涨内地版当前售价为每丸860元,价粒近元金而广誉远和白云山等品牌的原材价格则相对较低。

根据财报数据,格黄同仁堂的原料成本连续4年上涨,2023年原材料成本占比达61.9%。接近同期发生的是,多款中药大品种的主要原材料牛黄的价格大幅上涨,远超黄金价格。

康美中药网数据显示,天然牛黄价格从2023年3月开始持续飙升,截至2024年6月12日,已攀升至每公斤165万元,而目前每公斤黄金的价格约为54.54万元。


针对这一现象,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学教授邓勇表示:“总的来说,原材料价格上涨是导致安宫牛黄丸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。同时,市场需求扩大和厂家管理投入增加也是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。未来,安宫牛黄丸的价格走势可能会继续受到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。”

值得注意的是,安宫牛黄丸并非独家品种。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,截至目前,已有超120家公司获批可生产安宫牛黄丸,包括同仁堂、广誉远、片仔癀、佛慈制药、和黄、太极集团、哈药、津药达仁堂等企业。

在邓勇看来,安宫牛黄丸涨价的确对市场产生了影响。但从一些分析师观察来看,安宫牛黄丸在心脑血管类药品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,价格上涨并不一定意味着销量会下降。


多次提价

安宫牛黄丸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,出自清代吴鞠通的《温病条辨》。据内地版安宫牛黄丸说明书,该药品具有清热解毒、镇惊开窍等功效。可用于热病、邪入心包、高热惊厥、神昏谵语;中风昏迷及脑炎、脑膜炎、中毒性脑病、脑出血、败血症见上述证候者。从药理作用来看,该药品有清热作用、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镇静作用、复苏及脑保护用、抗惊厥作用。

这款被视作“清热醒脑的急救三宝”之一的“神药”由十几味药组成。内地版安宫牛黄丸说明书显示,其成分包括牛黄、水牛角浓缩粉、麝香、珍珠、朱砂、雄黄、黄连、黄岑、郁金、冰片。

按照中药“君臣佐使”的配伍原则,牛黄、麝香是安宫牛黄丸的两味君药,发挥着主要作用。此次提价的安宫牛黄丸便是香港市场的双天然版本,据产品说明书,其主要成分包括天然牛黄与天然麝香。然而,关于港版和内地版的成分差异,同仁堂曾明确表示,两者的成分并无区别,只是针对不同市场进行了不同的销售策略,港版主要面向港澳台以及国外市场。

在港版安宫牛黄丸提价后,市场关注的焦点转向了内地市场,如内地售价是否会同步受到影响。同仁堂董秘办曾回应媒体称,内地版安宫牛黄丸暂未收到涨价通知。

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询电商平台发现,同仁堂安宫牛黄丸的处方药价格可能因卖家优惠情况和地区而异,但通常在一定价格范围内。一般情况下,同仁堂安宫牛黄丸在内地售价目前为每丸860元,规格为每丸重3g。同一规格,广誉远安宫牛黄丸售价为每丸792元,白云山版本的价格约为111元。整体来看,不同品牌的药品价格相差甚多,同样3克的规格,价位从100多元到800多元不等。

其实,同仁堂安宫牛黄丸已经历了多次提价。内地版本最近一次涨价是2021年12月,同仁堂将旗下安宫牛黄丸双天然包金衣规格由每丸780元提至860元,涨幅约为10%,该价格从2022年12月1日开始执行。此前,2012年同仁堂将安宫牛黄丸售价从350元涨至560元,涨幅约60%;2019年12月再次提价,从560元涨至780元,涨价幅度约为40%。三次提价后,安宫牛黄丸的价格增长近146%。

当前港版价格也是经过多次涨价而来,2009年至2024年,价格历经405港元、435港元、490港元、670港元、720港元、770港元、890港元、1060港元与1280港元等多次波动。从2009年的每丸405港元到2024年的1280港元,近年来提价速度更是加快。

对于安宫牛黄丸一路“狂奔”的价格,业内人士认为,该药物涨价趋势还未见终点。另据国海证券测算,安宫牛黄丸至2030年具备2至3倍成长空间。在提价的同时,安宫牛黄丸量价齐升将带动其销售额快速稳定增长。


原材料价格波动显著

关于提价原因,同仁堂多次将主要原因归结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。

其实,原材料成本增加的情况也在其财报中有所体现。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翻阅财报发现,同仁堂2023年原材料成本约36.37亿元,约当年总成本的61.9%。对比2022年的约占60.09%的30.19亿元,同比上浮近20.49%。再之前,同仁堂2020年与2021年的原材料成本分别约为24.31亿元、28.83亿元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虽然同仁堂未公布其安宫牛黄丸的具体生产量与销售量,但可以从心脑血管类产品的销售情况来推测一二。同仁堂的心脑血管类代表品种包括安宫牛黄系列、同仁牛黄清心系列、同仁大活络系列、愈风宁心滴丸、偏瘫复原丸等。财报显示,该品类2023年的生产量与销售量分别为1614.69万盒与1684.71万盒。对比前3年的生产量,2020至2022年分别为1241.04万盒、2776.97万盒、2493.78万盒。

对比可以发现,同仁堂的心脑血管类产品除2021年产量有所提升外,此后3年间的产量持续走低,而原材料成本却持续走高。或许药品售价上涨便是其覆盖成本的外部表征之一。

提价的不只安宫牛黄丸,片仔癀的价格在过去十几年间也呈现持续上涨的趋势。2010年至2015年期间,片仔癀价格继续上涨,至2015年11月,已涨至每粒460元。此后,片仔癀主要经历3次调价,2016年6月价格上调到500元;2020年1月,价格再次上涨至590元;2023年5月,片仔癀上调到760元,此次涨价幅度达到28.8%。

而查看片仔癀的说明书可以发现,其主要成分为牛黄、三七、麝香、蛇胆、凡士林。据了解,牛黄为牛科动物的干燥胆结石,具有凉肝、息风、解毒、清心、豁痰、开窍等功效。这一原材料正处于价格上涨周期中。

康美中药网的数据显示,2024年5月底,天然牛黄的价格为每公斤80万元,相较去年同期的每公斤55万元,价格上涨45%。人工牛黄的价格则从今年3月上涨,由每公斤900元增至每公斤1500元。

在诸多业内人士看来,中药材价格3年一个小周期,9年一个大周期。而目前看来,牛黄价格正处于这个上涨周期之中。根据康美中药网,从2023年3月至10月,牛黄的历史月均价约两个月上涨一次,从每公斤65万元飙升至140万元左右。2024年1月,天然牛黄价格突破每公斤160万元;截至2024年6月12日,价格约为每公斤165万元。

以黄金价格为参照,天然牛黄的价格已经远超黄金。根据上海黄金交易所的数据,2024年6月12日,每公斤黄金的价格约为54.54万元,天然牛黄的价格是黄金价格的3倍多。


成本焦虑仍待缓解

在中药材价格上涨的大背景下,不少上市中药企业在披露公告时解释,经营面临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的成本压力。

为应对中药材价格上涨,中药企业纷纷调整策略。例如,步长制药在2024年6月5日发布的《关于签订技术转让合同补充协议的公告》中指出,由于培植牛黄供应商调价,培植牛黄采购预算增加。

为了保障原材料供应,中药企业对中药材的价格研究逐渐重视。据同仁堂年报,2022年重点开展常用中药材品种价格走势研究,跟进资源性品种供应量保证原料供应;2023年提出未来则聚焦上游原料保障,加强种植养殖型子公司种植养殖基地建设,鼓励扩大种植、养殖规模,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种植养殖智能管理系统,提高种植养殖经济收益。

此外,信邦制药在铜仁建立了1万多亩的丹参种植基地,旨在应对原料价格波动对生产的影响;片仔癀搭建原料保障科研合作平台,宣布适时加大战略性采购储备,以最大限度控制成本。

从企业动向来看,在牛黄价格上涨周期内,采购价格随行就市。中药企业们正在采取诸如自建、合作中药材种植基地的方式减缓涨价带来的成本焦虑。

对此,邓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,企业是否加大种植养殖规模,这需要综合考虑市场需求、技术与管理能力、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因素。比如,扩大规模需基于对市场需求的准确预测,避免供过于求导致价格下跌。同时,确保有足够的技术和管理能力来应对规模扩大后的生产和管理问题。

“中药企业在考虑是否加大种植养殖规模时,需要全面评估自身的条件与外部环境,制定合理的战略。同时,也可以考虑与专业的种植养殖企业合作,实现优势互补,共同应对市场波动。”邓勇指出。

目前,麝香、牛黄及蛇胆的价格呈上涨趋势,“中药材价格的周期性波动确实给中药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。”邓勇直言,为缓解成本焦虑,企业需全面评估市场需求、技术与管理能力等因素,合理制定种植养殖规模。同时,企业可通过技术创新、管理优化等方式提高生产效率,并提升产品附加值,以应对价格波动。

在成本控制和缓解成本焦虑方面,邓勇进一步指出,中药企业可以采取多重举措:一是多元化采购策略,企业通过与多个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,避免对单一供应商的过度依赖。同时,可以采用季节性采购、长期合作协议等手段,以获得更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和价格;

二是建立原材料储备机制,在价格低谷期适当增加原材料的储备,以减少在价格上涨时的采购成本;

三是提升生产效率,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,提高生产效率,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;

四是提升产品附加值,通过深加工、研发新产品、提高产品质量等手段提升产品的附加值,从而提高产品售价,缓解成本压力。

中药企业应如何更好地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的挑战?“企业在密切关注中药材原料价格走势、着力储备的同时,还可以利用金融工具如期货、期权等进行风险对冲,锁定原材料成本,减少价格波动的影响。”邓勇说。

SFC

本期编辑 黎雨桐 实习生 黄丽鸿

21君荐读

上一篇:长春楼市全军覆灭,连累哈尔滨楼市,哈尔滨房价降至8300多元
下一篇:蔡依林坐轻轨监控流出,谁调取的?重庆轨交公司回应
相关内容
最新内容
推荐内容
热点内容